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

探訪“新南環”中秋表情 盼早搬家愛我新家



盼早搬家

目前,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涉及的4700余台北搬家戶居民中,有2700多戶一起動工裝修,想早點住進新房子的急切寫在每個人臉上。

愛我新家

“‘老南環’搬進了‘新南環’,就得有一個‘新南環’的樣子。”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,二十幾位居民一起戴上了紅袖章,從自己做起,從身邊小事做起,維護“新南環”的美麗環境!

每天,穿過寬敞整潔的南環大街,乘電梯上樓,70歲的錢介一一路走來,總會不由地哼唱起歡快的小調。再過幾天,等裝修結束,一家人搬進新居,期盼了三年的新生活就將開啟。

新生活得益於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。這個蘇州城區建造年代最早、牆板房占比最高的老新村之一,短短三年間,拔地而起的21幢新高樓取代了118幢舊樓,“新南環”讓4700多戶居民的住房改善夢一朝圓夢,也為蘇州、全省乃至全國推進危舊房改造工作提供了成功的樣本。

新生活到底什麼樣?伴隨著居民回家的腳步,一個個配套設施逐步完善、一個個管理新思路落地開花,在老新村蝶變為全新現代化社區的進程中,每個南環人都是參與者,更為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這一樣本注入了全新內涵。

新房子裡的新憧憬——

2700多戶家庭扎堆裝修盼喬遷

金秋9月,“新南環”依舊一片火熱。走進小區,隆隆的施工聲此起彼伏,穿梭在樓宇間的居民互相招呼著,裝修進展和搬遷時間是繞不開的話題。

從6月底新房鑰匙交付的那一刻起,這一幕就開始在南環新村上演。兩個多月來,小區每天都有新的裝修隊伍進駐。目前,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涉及的4700余戶居民中,有2700多戶一起動工裝修,想早點住進新房子的急切寫在每個人臉上。

急切是因為熬過了太多痛苦,更期盼了太久太久。

居住在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“老南環”,幾乎每戶人家都有過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歷。由於當年建造標准低,“老南環”的118幢房屋主要為六層牆板結構,歷經30年侵蝕後,大部分房屋不同程度出現地基下沉、房屋傾斜、陽台脫落等險情,居民們盼星星盼月亮,三年前,終於盼來了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。三年來,按照“徹底解危、適度改善”,“住宅房按建築面積1:1。25比例實行回遷安置”等“量身定制”的政策,在“新南環”一天天拔節生長的時候,舉家在外過渡的居民們早就開始謀劃起了新生活。

80歲的吳載頤就是其中之一。

即將裝修好的新房裡,每個房間老夫妻倆都花了不少心思。北面的書房是老吳的得意之作。早年老吳從事的是文字工作,閑暇喜歡看點書,但受條件限制,以前只能臥室兼做書房,因為怕影響老伴,老吳的這一愛好大打折扣。現在精心裝修的書房裡,一排靠牆的書櫃、書桌依窗擺放。推開窗,戶外正對著一大片草坪,“看書累了,起來看看,滿眼都是風景。”

敞亮的臥室內,大大的飄窗則是老伴的最愛。曾經的老房子裡,搖搖欲墜的陽台是夫婦倆的一大心病。遇到孫子孫女回家來,老夫妻倆總是提心吊膽,反復叮嚀孩子不要靠近陽台。現在的新房裡,取代了陽台的飄窗用木地板鋪設,“裝修工人都誇這個房子質量好,等收拾好了,飄窗上再鋪上墊子,孩子們都能打滾了。”老伴一邊說這句話,一邊爽朗地笑出了聲。

推開每家門,每家的歡笑聲裡都有著不同的欣喜。4幢的老李已經迫不及待搬進了新家。曾經,一家五口人擠在不到50平方米的老房子裡,如今,房子寬敞明亮了不說,已經上了班的女兒終於有了獨立的房間,搬家那一天,一家人歡天喜地,說不盡的開心;19幢的老王則忙得分身乏術,兩套房子同時裝修,一套自己住,一套留給在北京工作的女兒女婿探親住,“以前條件太差,女兒女婿回家都沒地方住,這次裝修好了,女兒女婿回來,一家人要好好吃個團圓飯呢。”老王說。

管理服務新思路——

“一站多居”模式營造家園溫暖

中午12點,南環第一社區居委會臨時辦公室,忙了一上午的朱紅嵋依舊停不下來。不斷有居民推門前來,拉著“小朱”咨詢有關裝修的事宜,每次,她都在耐心說明後,再微笑著把居民送出門。

居民口中的“小朱”其實已不年輕。作為南環第一社區居委會裡的一名老社工,危舊房改造工程前,她就對社區裡弱勢群體的情況了然於心。改造工程啟動後,“小朱”更是全程參與,挨家挨戶上門送政策、來回奔波張羅搬遷,不時上門看望慰問過渡居民,她也因此成了不少居民的貼心人。

在南環危舊房解危改造過程中,這樣的貼心人還有很多。

南環新村老年人多、困難家庭多,搬遷是一難,在外過渡又是一難。為使4700余戶居民順利過渡,南環工程指揮部成立了20個居民安置工作組,280名機關干部和社區干部一起用真情暖語,創造出了一個個“南環速度”:短短三天時間,南環4778戶居民,就完成集中簽約3717戶。在三個月時間內,總簽約數達99。58%。

闊別三年,再回家時,居民們驚喜地發現,小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走到社區,溫暖貼心的感覺卻始終如一。

這個“始終如一”源自早早謀劃。

為迎接回遷的居民,南環新村所在的吳門橋街道一次次召開座談會,問詢回遷居民的需求。在此基礎上,打破社區原有的辦公格局,“新南環”成立一個黨委,一個工作站和兩個居委會,“一站多居”的模式開始嘗試推行。

“一站”主要是針對“新南環”樓棟布局緊湊的特點,避免居民對於區域劃分不清的困擾,方便居民辦事;“多居”則考慮到“新南環”回遷居民達4700余戶,成立兩個居委會能夠更廣泛、深入地開展居民走訪活動,了解居民需求。“一個黨委”則負責統籌資源,滿足更多弱勢群體的需求。

有著6年社區工作經驗的趙莉萍走馬上任成為綜合黨委書記。“這個工程是市委、市政府花大力氣,精雕細琢做成的,所以成了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國危舊房改造的樣本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社會管理也要跟得上,做成樣本,才能使這個民生工程更加惠民利民”,趙莉萍說。

今年5月社區班子成立以來,除了日常工作,18個社工挨家挨戶上門走訪,梳理居民小組骨干,摸清住戶需求,在此基礎上,“一格四員”的網格化管理思路已經初步形成。按照這一思路,“新南環”將被劃分為20個網格,每格覆蓋200—250戶,每個網格配置一名社區工作人員、一名黨委班子成員、一名物業管理人員和一名志願者服務人員,同時建立家庭需求信息庫,方便開展及時、個性化的服務。

共建共享新氣像——

為“新南環”添彩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

17日,63歲的李慧琴在中秋佳節到來前盼來了新房裝修正式交付的日子。一大早,她興衝衝趕到南環新村時,依舊不忘戴好胳膊上的紅袖章。

作為社區熱心人,在李慧琴心裡,這個紅袖章的意義非同尋常。今年6月底,拿到了新房鑰匙,和大多數南環人一起,李慧琴一家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裝修。最初,就是為了查看施工質量以及進度,每天她都會來現場看看,這一看,小區裝修垃圾亂倒、電梯存在超負荷運轉等現像讓她皺起了眉頭。

“‘老南環’搬進了‘新南環’,就得有一個‘新南環’的樣子。”李慧琴心直口快,這句話一說出來,得到了不少鄰居的響應。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,包括李慧琴在內的二十幾位居民一起戴上了紅袖章,“從自己做起,從身邊小事做起,維護‘新南環’的美麗環境!”

從戴上紅袖章的那天起,再來看新房,除了要督促自家的裝修工人把垃圾倒在指定的地方外,李慧琴處處留心:看樓門口髒了,她會順手清理一遍;走在小區裡,看到有人亂倒垃圾,她會出聲制止;和鄰裡一起乘電梯上下樓,身材微胖的她就自覺排在最後一個,“電梯是公共設施,萬一超重了,我就乘下一趟。”

人人出力,就是為了家園更美,生活更好。

盡管新房尚未裝修,隔不久,83歲的盧瑤華就會來到“新南環”,看看老姐妹,再到居委會坐坐,“這裡環境越來越好,又有這麼多熟人,真想早點搬回來”。

攔著盧瑤華搬家的是孝順的兒子。盧瑤華天性愛熱鬧,在南環新村有一幫老姐妹。2007年,老伴過世後,為便於照顧,兒子就在自家住所附近另添置了一套房子,收拾妥當,讓母親搬了進去。新住處千好萬好,就缺了一幫老姐妹。眼看著“新南環”日新月異,老姐妹們陸續搬了回來,盧瑤華越發眼熱,“如果能有一個托老所,我搬回來,兒子也該放心了。”

秋日的陽光下,剛剛建成的社區服務中心外部的玻璃幕牆閃閃發亮,內部,火熱的裝修正在加快進行。工程結束後,這一願望將很快成真。

按照規劃,社區服務中心內將采用家庭服務中心模式,一樓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,二樓開出人民調解室、談心室、社區工坊等,三樓居民為公共活動區域,四樓則是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,同時引進各類社會工作服務機構,與周邊配套的農貿市場、南環實驗小學校、南環幼兒園、彙鄰中心等,將滿足更多居民的更多心願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