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報紙卷成筒狀,將牛奶倒入紙筒,展魔術師表演開報紙,牛奶消失了……在內蒙古雜技團魔術道具室內,好奇地探究牛奶為何消失時,魔術師劉凱濱卻一臉微笑,伸出手,嫻熟地從空魔術表演中抓出一副撲克牌。
利用道具或手法,使不可能變為可能的表演過程就是魔術,從一位雜技演員歷經艱辛成為職業魔術師,27歲的劉凱濱用“魔術”般的方式轉換了自己的人生。
一次受傷 他告別雜技
跟頭、腰功、腿功、頂功……在劉凱濱的記憶中,童年和少年時光的畫面全部是練習雜技,“我爺爺是雜技團的演員,我從6歲開始練習雜技。”9歲時,劉凱濱被內蒙古雜技團挑中,從河北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。
“我是在雜技團長大的。”劉凱濱告訴,二十多個小孩子,在雜技團一起學習、生活、訓練,每天至少八小時,單位就是家,同事就是親人。從學員到正式演員,劉凱濱在內蒙古雜技團呆了近二十年。
按照既定的軌跡,穿著精致的演出服,在華麗的舞台上,施展精湛的功力,空中飛人、平衡表演或是柔術展示,然後掌聲不斷,劉凱濱的雜技人生確實是這樣過的,直到2009年。
“在國外演出時,我的腰受傷了,練不成雜技了。”這個事實,讓劉凱濱茫然失措,他全部的時間用在雜技表演中,很難想像離開舞台能干什麼,於是回到河北老家,尋找親情的慰藉。
“轉行學習魔術表演吧!”休整中,單位領導一個電話,讓劉凱濱體會到多雲轉晴的舒暢。
一種愛好 他悄然轉型
“2010年,我到北京拜中國魔術泰鬥羅秉松先生學習魔術。”劉凱濱告訴,魔術和雜技不同,講究師承關系,師傅羅秉松為他准備了道具,並傳授技術性知識。
事實上,劉凱濱並不是完全的“門外漢”,2006年回河北探親時,妹妹正學習魔術,家裡有許多魔術道具,“我自己把玩的時候就愛上了魔術,開始看一些書籍,琢小丑魔術磨它的技巧,把魔術當作了業余愛好。”劉凱濱說。
然而,愛好者成為魔術師的過程是艱難的。劉凱濱告訴,魔術對於觀眾很神奇,對魔術師卻是枯燥的,“每天把自己關在道具室內,對著鏡子練習魔術技術、形體表情、手指靈活等,硬幣消失這樣簡單的魔術,每天練習上百次。”
魔術充實了劉凱濱的生活,他面對鏡子自我檢驗後,走出屋子,開始在同事、朋友、路人面前表演,尋找不足。“模仿別人是不夠的,魔術師要有自己的風格。”劉凱濱反復琢磨,怎樣將某個魔術創新一下,更加神秘。
在2010年,在武川下鄉表演時,他展示了傳統魔術中國環,台下觀眾好奇地討論怎麼回事,結束後,許多媒體都來采訪。這是劉凱濱第一次上台表演魔術,獲得了各方贊嘆,此後,他開始以魔術師的身份登台。
一種信念 尋找更大的突破婚禮表演
劉凱濱的道具室像一個百寶箱,撲克、硬幣、杯子、海綿、鴿子 、箱子、幕布、凳子、寫滿台詞的黑板……“魔術道具很費錢,小的還好,像大型的穿越類魔術,箱子或架子類的,都是在網上看好樣子,找人再做,鴿子也是自己養的。”劉凱濱說,他的魔術道具會越來越多,最近正要研究變光碟的魔術,需要練習一年多時間。
杯子倒立在桌子上,開心果放在頂端,轉眼間開心果“穿越”到杯子內部。采訪中,劉凱濱總是不禁拿起道具進行表演。了解到,執著好學的他掌握了穿越、漂浮、特異功能等魔術的多種類型,並成功定位自己,表演近景魔術和舞台魔術。
“去年參加烏海春節聯歡晚會和集寧春節聯歡晚會,去了蒙古國樂團表演表演。”劉凱濱以魔術師的身份已經成功演出400多場,他的魔術節目每次都出現在雜技團演出名單內。
“全區、全中國、全世界,我在魔術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,一定要努力登上更大的舞台。”對於未來,劉凱濱尋求更大的突破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